网站首页 > 特产秘方> 文章内容

【40年】鸿雁传书笔尖温润的青春年华

※发布时间:2019-3-27 10:22:49   ※发布作者:habao   ※出自何处: 

  梦到找不到回家的路生于年代之初的孔女士擅长弹钢琴,一次偶然的机会,她与一位国际友人结为笔友,对方当时也是一位小女孩。那时,两人都刚上初一。她告诉记者,当时她还没有电话、手机等通讯工具,和对方联系只能通过书写英文信件,正好她已经开始学习英语了,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英语水平。谁知,这一通信,就一直持续到了她大学毕业,足足有七八十封之多。双方不仅通信,逢到双方生日,都会给对方邮寄特色礼物,可能是一张明信片,或者一个小玩偶,或者是方巾、手帕等等。

  60后黄先生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学,着实高兴了好一阵。他考取的是上海第一医学院,上大学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学校小卖部买了学校的信封,写了一封简单的信件邮寄回镇江的家中,给父母报平安。那时候,家长一般都不送孩子出远门上学的,孩子自己一个人去报到,到了学校,再报平安。后来,慢慢地,黄先生写信更多了,主要是给高中的同学写信。之前,他是在省镇中上学,同学考取大学的不少,分布在全国各地,同时,还有在各地当兵的。那时,寄信的邮票相当便宜,一般本埠就4分钱,寄往外埠的8分钱。当时,学校小卖部里还会卖一种航空信封,蓝白相间的两条杠,非常漂亮,而且相比学校的牛皮或者白色信封,比较便宜。那时,黄先生一般情况下都是购买航空信封寄信,需要表明自己学校身份的时候,才会花上一两角钱购买学校的信封寄信。回忆起当年的青春岁月,他感觉心头幸福满满。

  说起写信,70后市民刘先生则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,上大二时,他与高中时的一位同班女同学谈恋爱,每隔几天都会收到女同学的来信或回信,每天中饭后他都要到班里的信箱看一下有没有自己的信件,有家信,也有同学寄来的,最最要紧的是看看有没有女朋友的来信。大约在两人相恋三四个月后,女朋友的来信越来越少,当收到她最后一封来信时,刘先生已经在焦躁不安中苦苦等了20多天,来信的内容不出他所料,女朋友提出了分手,刘先生为此大受打击,心情沮丧了好一阵子。

  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随着程控电话的大量面市,装电话的家庭越来越多,刚开始还要交一笔数额不少的初装费,后来初装费取消了,申请安装电话的家庭就更多了,这也可以从电话号码簿中略见一斑,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镇江市电话号码簿中家庭电话只占很少一部分,后来则逐年增多,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,家庭电话的数量大大超过单位电话和公用电话的数量了。电话普及带来的一个变化是,原来主要靠写信联系的外地亲友,现在可以在电话里嘘寒问暖了,又快又亲切,这哪是写信比得了的,慢慢的,自然就写信少了。

  市民陈先生来自江西,大学毕业后分在镇江,刚开始每隔一两个月他都写封信回家,以免父母牵挂,后来他在镇江成了家,刚好电信部门推出优惠装家庭电线多元装了部电话,第一个电话就是打回老家的,当时父母家里还没装电话,他只能打到邻居家里,让邻居通知父母来接电话。从此以后,陈先生再没往家里写过信,逢年过节,陈先生都是先打电话给老家邻居,让他通知父母来接电话。当时,邻居是村里唯一一家装有电话的,这部电话也成了“公用电话”,四周乡邻都是到他家来接电线元“服务费”。直到后来陈先生兄弟家也装了电话,他给父母打电话就更方便了。

 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,“大哥大”出现了。1998年夏季,长江洪水泛滥。时任京江晚报采访部主任的董洪林向别人借了一部“大哥大”,前往洪水区域,向后方发稿。他记得有一次,润州区的一个村子被洪水淹了,他来到最前线口头发稿,身披军用雨衣,洪水淹没了半个身子,随着洪水的升降,人还要不停移动。他清楚地记得,口头发稿时,后方由总编办主任张良国记录,同时,还要不停地了解洪水的进程,尽可能在中午截稿前了解到最新鲜的新闻事实。这样虽然辛苦、费事,但是比回来再发稿,效率要高得多了。

  再到后来,又出现了“”,之后不同功能、品牌、性能的手机也陆陆续续出现了,有按键的、有滑屏的,后来又有了智能机,品牌不一即时通讯软件的出现更是大大便利了人们之间的联系,不仅电脑上可以使用QQ,手机上使用QQ更方便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人用上了手机微信,微信朋友圈已成为不少市民睡觉前的必看项目,而写信对于很多市民来说,已经是很久远的一件事了。

  如今,虽然通讯越来越方便了,但钟情于收藏信件、邮寄明信片、收藏明信片的市民还有不少。70后刘女士从家中拿出了一大沓厚厚的明信片,她说,这些都是以前上学时同学之间互相送的,有小学同学的,初中同学的,高中同学的,还有大学同学的,都留着呢!现在,时不时还会拿出来看一看,也是一种青春的记忆吧!

  市民孔女士拿出自己收藏的信件向记者介绍,记得在1996年3月,从日本寄来了一个如同16K纸张大小的牛皮信封,贴着4张共210日元的日本邮票,打开后发现,里面除了有一封信件外,还有一件小礼物,这是日本的这位小姑娘给她赠送的生日礼物,一件漂亮的真丝方巾。她向记者展示了这条真丝方巾。她说,说到这些,就想起了当年和她在学校相聚时的美好时光。她说,她们俩一般写信用英语交流,比较多的内容就是双方国家的风俗习惯,双方国家发生的一些大事、趣事,还有一些身边的事情,再有就是互相讨教英语的学习。记者发现,孔女士的那位笔友英文书写相当规范,仿佛打印的一般,真的让人惊叹!

  虽说现在打电话、发信息都非常方便,市民戴先生还是习惯在元旦前买些明信片,写上祝福话语后寄给外地的朋友,妻子对他的这一做法很是不解,总说他“老土”,发个祝福短信或打个电话不是更省事。不过,戴先生不这么看,他认为现在满天飞的各种祝福短信都太不“走心”了,给亲朋好友祝福怎么能用“模板”呢?因此,他给外地好友寄明信片祝福新年,而且,给每位好友的祝福词都是不一样的,尽可能根据对方的情况作个性化表达,戴先生说,这样虽然很费事,但是他相信好友对他的一番良苦用心、美好祝福是能够体会得到的。(记者邱隆洪孙霞)